千年古村邂逅青春力量:农科学子解码樟洋振兴三重密钥

——我院2022级农学专业赴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实习

信息员:文/姚俊羊 严欣萍 温杰鹏 王杰(师)图/雷太英 陈飘雪 陈姝婧 吴玥 李吴越发布时间:2025-04-29浏览次数:10

为更好地切实体会乡村振兴现实发展与乡村振兴中的生态文明建设,4月23日,我院2022级农学专业师生走进闽清县樟洋村,在王杰、陈道钳、宋圆圆等6位老师的带领下,开展了一场融合历史文脉、生态农业与科技赋能的田野课堂。

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:生态与文化的双重答案

活动中,裴锦泽站长以问题为导向,带领同学们穿行于古厝巷道,寻找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优美答卷——以特色产业驱动生态保护。樟洋村依托当地橄榄种植优势,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,以及探索“茭白-包菜-芋头”间作的生态循环种植模式,通过作物互补减少病虫害,降低农药使用量,实现绿色生产。而村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成为“活的历史教材”,可以吸引研学团队与游客,推动“农业+文化+旅游”融合发展。古村落不仅是文化遗产,更是乡村振兴的独特资源,生态与人文的协同发展才是可持续的最优解。

陈道钳老师为同学们讲解茭白.jpg

课程团队老师为同学们讲解茭白


乡村振兴关键在“人”:呼唤青年力量扎根基层

走访过程中,村中鲜见的青年身影引发了同学们的关注。大家意识到,空心化、老龄化仍是当前乡村发展的痛点。同学们在参观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闽清站时了解到,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的设立正是为了搭建人才桥梁,通过校地合作吸引青年参与乡村建设。农学专业学生王同学表示:“作为未来农业工作者,我们既要掌握技术,更要有扎根乡土的决心。只有让青年看到乡村的机遇,才能为田野注入持久活力。”活动现场,不少同学表达了毕业后深入基层、用专业知识助力产业升级的意愿。

同学们跟随裴景泽站长游览古厝巷道.jpg

同学们跟随裴锦泽站长游览古厝巷道


科技赋能时代化:乡村振兴的“智慧引擎”

在座谈环节,同学们从裴锦泽站长口中了解到樟洋村引入的“DeepSeek村长”项目,项目展现了科技与乡村治理的深度融合。该项目通过大数据分析、智能决策系统优化资源配置,助力村庄规划与产业布局。同学们深受启发,乡村振兴必须拥抱时代趋势,无论是生态农业的精准化管理,还是文旅产业的数字化推广,科技都能成为突破传统瓶颈的关键。

此次研学活动不仅让同学们感受到传统村落的魅力,更坚定了同学们以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的信念。乡村振兴需要代际接力,既要守护文化根脉,也要激发创新活力。未来会有更多青年将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,为乡村注入生机。

同学们在樟洋村合影.jpg

师生们在樟洋村大礼堂合影


樟洋村之行落下帷幕,但属于农学青年的乡村振兴征程,正在脚下延展。